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
沂蒙,这里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沂蒙百姓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祖秀莲
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
在这里,有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
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
在这里,有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陈毅、徐向前、罗荣桓、开国第一将粟裕、谷牧、罗炳辉留在这一片片充满神奇和静谧的土地上。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动人的革命故事,至今让人肃然起敬。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嫂精神,指在革命斗争年代里沂蒙老区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爱军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八路军抗日伤员的感人事迹,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一叹,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之绝唱。“红嫂精神”,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深厚的执政资源。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中来考察,继承和发扬“红嫂精神”,对密切党群关系,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里程碑和指示器的启示、警示价值。
千百年来,关于女性与战争的故事,甚至每一个细节,已经被我们人类穷其全部记忆力和想象力,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尽管如此,我们盘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红嫂”仍然令中国和世界感动:在日本军国主义战魔和死神面前,一个农家哑妻,无所畏惧,向正义敞开伟大的胸襟和心灵,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喂救八路军伤员,这种大仁大义和至善至爱、这份铁骨柔情和慈母情怀,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一叹,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之绝唱。
今天,我们对“红嫂”的纪念,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自己仁至义尽的英雄女儿的纪念,是一个伟大的党和军队对自己情深似海的母亲的纪念,是全人类对自由、正义、博爱永恒价值不竟追求的纪念。历久弥新的“红嫂精神”之花香飘大地,战争不再,灾难不再,携手建设幸福和谐的人类家园,这正是今天我们纪念“红嫂”,继承和发扬“红嫂精神”的全部价值所在。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