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韶山冲上屋场,有一栋坐南朝北的“凹”字型农舍,这里就是毛泽东的诞生地。
毛泽东故居坐落在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冲上屋场,为土木结构,泥砖墙,小青瓦,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等,现有房屋13间,为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所建,是南方常见的农家住宅形制。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故居前,有稻田和池塘,后面是小山,山上长满苍松翠竹。毛泽东少年曾在后山读书、牧牛,在池塘游泳、稻田耕作过。1910年秋,受当时进步人士及书刊的影响,毛泽东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1920年,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以后,他的弟妹们也离开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故居召开多种会议并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在故居召开过调查会。此后一别32年。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探视考察了韶山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拜祭了父母的坟墓,并写下了《七律·到韶山》的著名诗篇。 1966年,毛泽东再次到故乡,住在故居西面4公里处的滴水洞,这是他最后一次回韶山。毛泽东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农舍。
1929年,曾被国民党破坏,1950年以后,多次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貌。室内陈设,也按毛泽东当年居住时的原样布置,有些用具为原物。1961年,国务院将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迎接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华诞而进行的韶山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已基本结束。该工程真实再现了毛主席一九五九年重回韶山时“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优美田园风光。故居的“旧貌新颜”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使当地“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据介绍,2003年一至三月,韶山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达二十六万人次,同比增长百分之八;实现旅游收入八千一百二十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五;旅游门票收入四百四十二万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四十点三二。200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诞辰,韶山市从年初开始部署系列纪念活动。该市下大力气对景区进行一系列的环境整治。
故居中共有房屋18间,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
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泽东的印迹。毛泽东卧室顶上有天窗,顺楼梯可攀上屋顶。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秘密会议,建立了韶山的第一个中共支部。故居前面是一口长满荷花的池塘,叫南岸塘;在附近100米左右的地方,就是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南岸,共有10多间房屋。
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韶峰半山腰,距毛泽东故居4公里,1991年动工兴建,1993年正式对外展出,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园中由100块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等组成,收录了毛泽东的100首诗词,以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整个景园按照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分为5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4个时期:第一区为毛泽东青年时代所写的诗词。第二区为大革命和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区为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第四区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毛泽东诗词。园中的诗碑,造型各异,变化无穷。即突出古朴.单纯的传统特色,又追求新颖别致、大胆变化,使诗碑与韶峰的自然美景浑然一体,令观者流连忘返。
碑林出口处耸立一块巨大的诗碑,上面镌刻了毛泽东在1959年6月26日于韶山写下的一篇《七律.到韶山》。此碑宽12.26米,高8.3 米,厚0.99米,寓意诞辰寿辰和忌日。
毛泽东诗词碑林,整体特点就是注重“造境”与“创意”,动静相宜,诗景相得,每首诗是景,每一景又是诗,为韶山陡添一绝,无时不让造访的游人感受到毛主席诗词中透出的豪迈气概。